我们都知道,网站内容被谷歌顺利收录是所有优化工作的起点,没有收录,一切后续的流量、排名简直是无从谈起。我最近就在琢磨这个事儿,新站嘛,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尤其是在谷歌的收录上,有时候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我尝试过不少方法,有些确实带来了进步,但也有些,坦白说,可能效果并不如预期,甚至有些策略的实际影响,至今都尚无定论。
最初的假设很简单:是不是谷歌根本不知道我的网站存在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其实对于一个全新的站点,尤其是在海量信息中,它确实是个真实存在的挑战。我记得,刚上线那会儿,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内容创作上,心想只要内容足够好,谷歌自然会发现。但事实证明,这种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想法,在数字时代,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了。
第一次迭代,我决定从最基础的“告知”开始。验证环节,我尝试了直接向谷歌提交站点地图(Sitemap)。这个过程比我想象的要直接得多,通过 Google Search Console,上传XML格式的站点地图,这等于是在告诉谷歌:“嘿,我的网站在这里,所有页面都在这个列表里了!”几天后,我确实在Search Console里看到了被索引的页面数量有了微小的增长,但距离我期望的全部收录,还差得很远。那感觉就像,嗯,你递了一张名片,对方收下了,但有没有真的看,或者说,有没有真正记住你,那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我当时就在想,是不是我的站点地图本身有什么问题?或者,谷歌爬虫的效率就是这样,需要一个过程?这导致了第二次假设:或许不仅仅是提交站点地图那么简单,页面内容的质量和结构,才是影响谷歌收录速度和深度的关键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猜测,部分学者也认为,内容质量确实是核心,但它的具体影响机制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。
于是,我进入了第二轮验证。我开始仔细检查我的页面内容。首先是标题标签(Title Tag)和元描述(Meta Description),我确保它们都包含核心搜索词,并且能够吸引用户。换句话说,它们不仅要告诉谷歌这是关于什么,也要诱导潜在访问者点击。其次,我开始优化页面内部链接,将相关页面互相连接起来,形成一个蜘蛛网状的结构。我的逻辑是,如果谷歌爬虫沿着一条路走不通,它总能找到另一条路,这样就能覆盖到更多页面。那段时间,我几乎把所有新发布的文章都做了内部链接的优化,有点像是给谷歌的爬虫布置了一个导航系统。
这个阶段,我又观察了一段时间的 Search Console 数据。这次,被索引页面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第一次,而且我注意到,一些之前收录缓慢的页面,也开始被索引了。这让我开始相信,内部链接和优质的页面元素,确实对谷歌收录有积极作用。但问题又来了,我的网站里还有一些长尾内容,它们的收录速度依然不算理想,或者说,它们在谷歌收录排名中的表现,依然不够突出。这让我不禁思考,是不是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?比如,网站的整体权威性?或者,内容更新的频率?
进一步迭代,我开始关注“新站谷歌收录”的特殊性。新站嘛,通常没有那么多外部链接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链。我假设,外链的数量和质量,可能间接影响谷歌对新站内容的信任度,进而影响收录速度和排名。但其实,我并不打算盲目追求外链,因为质量低劣的外链反而可能适得其反,甚至招致惩罚,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实。所以,我采取了一种相对保守的策略。
我的验证过程变成了:一方面,我主动在一些高质量的行业相关平台发布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容摘要,并引导读者访问我的网站,这是一种相对自然的方式来获取一些初期流量和潜在的外链。另一方面,我更加注重原创内容的深度和价值,希望这些内容本身就能吸引其他网站自发地链接过来。这个策略的效果是渐进的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我发现,真正高质量的文章,确实会慢慢带来一些自然的外链,而且这些外链的权重,往往也比较高。这期间,我一直在优化关键词的布局,特别是那些长尾词,因为它们可能更容易获得早期的排名,尽管流量可能不大,但这毕竟是个好的开始。
回顾整个过程,从最初的“提交站点地图”,到“优化页面元素和内部链接”,再到“注重内容质量和自然外链的获取”,每一步都是对假设的验证和对策略的迭代。我们或许不能完全掌控谷歌的算法,毕竟那是一个动态且复杂无比的系统,但我们可以通过持续的优化,不断提高自己网站在它眼中的“可见度”和“重要性”。一些页面现在已经能在谷歌收录排名中占据一席之地,虽然不都是前几名,但至少,它们已经被识别和展示了,这对我来说,就是阶段性的胜利。接下来的目标,可能就是更深入地研究用户行为,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内容更新和技术优化,来提升这些页面的长期竞争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