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数字世界,是不是充满了各种看不见的陷阱呢?有时候,一个看似无害的数据交换格式,比如我们日常接触的 JSON,在特定的、或许是有些奇特的浏览器行为下,竟然可能成为泄露隐私的后门。它是一个有点狡猾的漏洞,利用了浏览器在处理某些数据时,可能产生的“身份错乱”。想象一下,你以为服务器只是给你发了一串普通的名单,但你的浏览器却被诱导着,把这份名单当作了某种指令去执行,结果,名单上的信息可能就被旁边的坏人悄悄抄走了。这就是 JSON 劫持的核心逻辑,一种利用浏览器特性进行数据窃取的攻击手段。但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?
你瞧,JSON,它本质上就是一堆结构化的文本,用来承载数据。我们都明白,它不是可执行的代码,对吧?但偏偏在某些语境里,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了。尤其是当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刚好以一个方括号 `[` 开头,表示它是一个数组,而浏览器又恰好被指示,以 JavaScript 脚本的方式去加载它时,麻烦就可能悄然而至。浏览器,这个通常被我们视为忠诚的信使,它会不会偶尔“理解错”信件的性质呢?
这背后其实有个很关键的机制在作祟,那就是 `